为推动“央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常态化、高质量应用,7月3日,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应用交流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市顺利举行。来自全国各试点区(含培育)的管理部门代表、落地校教师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经验分享、课例展示、实操培训等形式,共话虚拟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7月3日上午,聚焦虚拟实验教学发展的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小集团康居路小学启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党总支委员、副主任胡小杰表示,虚拟实验教学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既能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搭建新平台,又在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作用重要。他还鼓励各试点区域深化应用探索,形成可更大范围推广的经验模式。
紧接着,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主任肖航强调,虚拟实验教学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领域,而非可选项。从学生成长角度,它打破传统实验在时空、器材、安全等方面的限制,能让学生在更丰富灵活的场景中实践,对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意义深远;从教育生态维度,优质虚拟实验资源可跨越地域壁垒,助力教育均衡发展。肖主任指出,当前各试点区探索有积极成果,但还不够。他鼓励在资源开发、教学融合、评价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挖掘虚拟实验教学潜力,及时总结成功做法,提炼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让其红利惠及更多学校和学生,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随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乔翠兰带来《VR实验赋能科学教育:内涵、价值和实施路径》专题讲座。她从理论层面剖析了VR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指出其能突破传统实验在时空、设备、安全等方面的限制,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案例阐述了VR实验从资源建设到课堂实施的完整路径,为参会者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角。
在试点工作及应用经验分享环节,各层级代表带来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刘炯炯作为第一批试点区代表,全面总结了区域内虚拟实验教学的推进策略,包括建立“区域统筹—学校落实—教师创新”的三级管理机制、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及打造跨学科实验教学场景等,展现了试点工作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刘志起、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池拥民分别分享了所在区的应用经验。滨海新区聚焦“虚拟实验与学科融合”,在中学化学、物理等学科中构建了“虚拟预实验—实体验证—拓展探究”的教学模式;裕华区则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校本教研”的方式,推动虚拟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普及应用,均取得显著成效。
湖南长沙市大同星沙小学党总支书记周群意介绍了该校将虚拟实验融入科学课程体系的做法,如开发“虚拟实验+项目式学习”校本课程。
安徽省淮师附小山南第十三小学科学组教研组长柴婷婷作为试点校代表,分享了学校层面的落地经验,淮师附小山南第十三小学基于STEAM理念,引入“央馆虚拟实验”系统,破解传统实验室空间不足、设备更新慢等困境。通过5E教学、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三大模式创新,结合课题引领师资培养,在《摆的快慢》《风的成因》《各种各样的运动》等教学案例中实现跨学科融合,学生科创获奖与教师专业成果显著,形成区域辐射示范效应,同时直面技术应用与跨学科整合挑战,探索优化推广路径。随着“央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应用的深入推进,这一创新模式或将为全国基础教育实验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3日下午,活动分小学、中学科学会场开展课例分享与应用培训。小学会场中,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陈慧钰老师借 “央馆虚拟实验” 平台带来《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课例,解决传统教学标本不足等问题;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肖敏老师执教《斜面》,利用虚拟实验培养学生实证研究能力,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员朱钻飚点评肯定虚拟实验优势并建议虚实结合。
中学会场同样精彩,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实初教育集团实验中学吴淑钰老师吴淑钰、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五中学杨良玥老师、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刘丽萍老师分别带来《植物的一生》《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课例,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初中科学教研员吴利文点评强调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与探究式学习。
其中,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五中学的杨良玥老师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课的教学展示,阐述通过 “央馆虚拟实验” 的教学特点、呈现教学亮点,从而解决一系列教学痛点的路径。此外,活动设置实操培训环节,技术人员讲解平台使用并演示资源融入教学设计,教师参与实操掌握使用技巧。
此次交流活动的举办,为全国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的发展搭建了经验共享与技术交流的平台。随着“央馆虚拟实验”资源的深入应用,虚拟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不断深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未来,各试点区将继续探索虚拟实验教学的创新模式,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向新台阶。